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在国内政策带动下,各类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活力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发电组件、储能产品、智能设备等出口表现亮眼,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外贸稳中提质,展现出较强韧性。
一、提升进口质量
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是我国扩大内需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高档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能够与国内产品形成优势互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其中,出口21.84万亿元,增长11.9%;进口16.5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4万亿元,扩大42.8%。
“新设立的进口示范区要从各自地区开放实际出发,切实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四大作用。”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欢迎各国贸易商和投资商与进口示范区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共享中国开放发展机遇。
据介绍,我国已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是2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占世界进口比重达10.6%,有力促进了贸易出口国经济发展,也有力支持了国内稳产保供和改善民生。
二、优化出口结构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推动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稳增长的背后,是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力支撑。”山东省乐陵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坐落于乐陵经济开发区,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瑞豹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碳纤维自行车车圈、车架、车座制造方面获得65项专利,其自主研发的最轻的一辆民用自行车仅有5.8千克,产品获得国际自行车联盟三大认证,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万亿元,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7.1%。其中,手机8574.2亿元,增长4.2%;汽车3637.6亿元,增长79.3%。
三、增强开拓能力
外贸企业要加快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深化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努力稳规模、提质效。
海关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89万亿元,增长15.5%。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
近年来,随着欧美等主要市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相关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深化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不断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据南京海关统计,前10个月,江苏省对包括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在内的拉丁美洲地区进出口达3169.8亿元,同比增长23.4%。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正式生效实施,我国与东盟、日韩等市场的贸易合作也在加快。“RCEP生效后,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流动、技术和服务资本合作以及人才合作更加便利,部分商品的关税减免直接降低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成本,叠加多方市场的贸易标准统一化,有助于我们在东南亚国家部署海外仓建设。”广州昊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安表示,目前该公司在东南亚拥有2个海外仓,为客户提供退货换货、一件代发、仓储中转等“一站式”解决方案,缩短了物流时间,降低商品成本,跨境销售物流更加顺畅。
专家表示,在国际环境愈发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要加快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展望未来,在贸易结构转型的促进下,我国外贸产业将逐步向中上游迈进,价值链地位稳步提升,在稳规模、提质效方面会有更好表现。
来源:人民日报